历史文化
坦荡如砥
“坦荡如砥”,出自《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周朝的道路像磨刀石那样平整,像箭那样端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心胸宽广、坦诚直率、正直无私。
“坦”,形声字,从土,旦声。《说文》曰:“坦,安也。”本义是平而宽广,引申指人心地宽广坦荡。《论语·述而》中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以此来形容君子心胸宽广,光明磊落。“砥”,形声字,从石,氐声,本义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也比喻人正直无私。
坦荡是一种内在的修养,是为人处事之准则。纵观历史,凡是修身好、境界高、品行正的人,多是“坦荡荡”的君子。从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孟子,到“正道直行”“以死明志”的屈原,再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于谦,都是对做人坦荡如砥的最好诠释。古之坦荡者,以磊落行止照彻史册。晋国老臣祁奚为人耿直,公私分明,先后举荐了自己的仇人、自己的儿子、下属的儿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失亲。把一切摊在明面,这种无偏无私、处事公正的坦荡胸襟,受到世人称赞。
坦荡是一种开阔的胸怀,是一个人面对人生得失时必备的品格。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一位运粮官因粮船沉没事故受到处罚。负责评定官吏业绩的卢承庆反复思考,给他的评定从“中下”改为“中中”最后改为“中上”,但不论给自己评的是什么级别,这位运粮官始终不喜不悲、坦然接受。卢承庆认为他无论荣辱得失都能保持镇定,心胸之宽广实属罕见,不禁为之赞叹。对待功名利禄,能做到失之不忧,得之不喜,保持心平气和、淡泊自适的心态,是人生的大风范、大境界。
坦荡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特质、价值追求和作风操守。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在政治上都要光明磊落,应该随时公开说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对于每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表示自己或者赞成或者反对的态度”。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刘少奇,从不隐瞒对党和革命事业有利的观点,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写道:“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我们党走过百余年历程,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各个时期都有一大批光明磊落、坦荡无私的共产党员。
心底坦荡,方能正道直行。我们要把坦荡如砥作为成事之基、立业之本,端正个人操守,心底无私、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不断涵养坦荡无私的博大胸襟。(石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