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苑 > 廉政时评 正文

廉政时评

让老百姓自己来评价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09-17 10:40:02
分享至:

  判断政策的好与坏、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人民群众的感受最有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是不是幸福,这要让老百姓自己评价,我们说得眉飞色舞,老百姓无感,那是不行的,说明没抓对地方。”质朴而又深刻的讲述,映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指引干事创业的前进方向。

  让老百姓自己来评价,体现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都是为了人民福祉。经济建设,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政治建设,锚定的是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建设,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建设始终聚焦民生冷暖、公平正义;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正因如此,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尺。

  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坚持问效于民、倾听百姓声音,蕴藏着开展工作的方法和智慧。比如,民生工作是否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还存在哪些痛点、难点、堵点亟待破解,老百姓的感受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又如,生态环保的实际成效如何,是否还有一些易被忽视的“后院”和“角落”尚未覆盖,老百姓看得最清、也最有发言权;再如,作风建设成果如何,还存在哪些隐形变异问题,群众观感最真实、评价最有说服力。俯下身子、沉到一线,捕捉到人民群众最真实的感受,才能全面审视工作得失、校准行动方向。

  让老百姓来评价,意味着跳出自说自话、自得自满的怪圈,坚决摒弃“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错误政绩观。必须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完善群众参与的评价机制,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为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既要迈开“大脚板”下沉一线,又须善用信息化手段广纳民意,让线上线下共同成为汇聚民声的“回音壁”。北京开展“接诉即办”改革,把打分权交给群众;山东开办电视问政节目,官员现场答题;江西瑞昌的板凳议事会,干群同坐一圈、有话直说……这些鲜活的实践,正是让老百姓评价的生动注脚。提供场合和舞台,让群众敢说话、愿说话、说真话,才能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执行更贴民心。

  群众的掌声,是鼓励更是动力;群众的批评,是监督更是方向。对于老百姓的评价,不能听完无动于衷,而要把群众板凳会上的吐槽、民意调查中的意见,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切入点。对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既要有“马上办”的端正态度,也要有“长久治”的深远考量。还应看到,让群众评价绝非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从实践到评价,从改进再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方能创造经得起检验的政绩,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任何一项政策、一项工作的效果,不是看文件写得多么漂亮、过程多么花团锦簇,关键看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心里的认同。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实实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只有把人民满意当作最高赞誉,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