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风苑 > 廉政时评 正文

廉政时评

以朴养廉 以俭修身

稿件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 2025-11-10 10:42:47
分享至:

  在甘肃省兰州市酒泉路314号,喧嚣繁华的楼宇之间,保存着一座宁静的传统四合院建筑,这便是曾被周恩来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旧址。

  走进其中,可以看到这样三件看似普通的文物——谢觉哉的皮箱、彭加伦的眼镜、伍修权的铁床。它们斑驳的痕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岁月中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写照,穿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朴素的皮箱,历经岁月磨砺,箱体及箱盖四边均已开裂,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精神。1937年7月,谢觉哉提着这只皮箱,从延安来到兰州。在兰州期间,谢觉哉生活非常俭朴,每月仅有五元津贴,也常常用来资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志。唯一的财产,就是这只皮箱,里面存放的一直是其与各界人士的接触记录、机密文件以及每天的工作日记等物品。这只皮箱伴随其度过了一年两个月的金城之旅,后来一直随着谢老从延安到西柏坡最后到北京,见证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陈旧的眼镜,只剩一只镜片,镜框斑驳,却诉说着烽火岁月中的清廉本色。它无数次陪伴着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第一任处长彭加伦伏案工作至深夜,成为彭加伦批阅文件、撰写报告、宣传抗日的有力“武器”,尽管眼镜残损,彭加伦却始终不肯换一副新的,而将有限的经费全部用在抗日工作上。透过这副眼镜,看到的是共产党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简陋的铁床,架设在当时办事处的土炕之上,由几根简单的铁条焊接而成,冰冷坚硬,却诉说着一段重要的历史细节。1938年2月,伍修权接任八路军兰州办事处处长,在这张铁床上休息了无数个短暂的夜晚。有时他坐在炕上,将铁床当作桌子办公。一物两用,既满足休息需求,又不影响日常工作。这种“不讲究”背后,反映的恰是革命者滚烫的为民情怀和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

  这三件文物,共同勾勒出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作风图谱。艰苦奋斗、廉洁奉公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精神风貌,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家宝。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以朴养廉、以俭修身的优良品格。李大钊“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延安窑洞的一顿家常饭让陈嘉庚见识到了共产党“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并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焦裕禄的藤椅破洞了仍继续使用……点点滴滴,看似微不足道,却于细微处见证了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与操守。

  时代变迁,风雨兼程,但共产党人的初心始终不改。广大党员干部须持续锤炼党性修养,常怀“清风两袖朝天去”的坦荡,坚守“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自觉,锤炼“欲影正者端其表”的定力,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尚俭戒奢、廉洁自律,让优良作风成为穿透时空的力量,在新征程上焕发新的生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王奇)

>>><<<